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四川西部川赤芍野生居群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编号 zgly000157924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四川西部川赤芍野生居群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作者 杨勇  朱炜  薛阁  于晓南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花卉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母体文献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年卷期 2017年03期

年份 2017 

分类号 S682.12 

关键词 川赤芍  表型性状  表型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文摘内容 为揭示四川西部川赤芍[Paeonia anomala subsp.veitchii(Lynch)D.Y.Hong et K.Y.Pan]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对川赤芍6个野生居群的株高、茎基粗、叶片和花部性状等15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各表型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变异系数(CV)分析、离散系数(R’)分析、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川赤芍15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除顶小叶长宽比外,其他14个表型性状在居群内均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15个表型性状在居群内的F值均明显小于居群间。15个表型性状中,每枝着花量的CV平均值最大(33.68%),花瓣数的CV平均值最小(11.26%);6个居群中,阿坝州小金县两河乡(P1)和阿坝州小金县四姑娘山镇(P2)居群的CV平均值较大,阿坝州金川县万林乡(P4)和阿坝州马尔康县卓克基乡(P5)居群的CV平均值居中,阿坝州汶川县卧龙自然保护区(P3)和甘孜州炉霍县充古乡(P6)居群的CV平均值最小。15个表型性状中,株高的R’平均值最大(64.48%),萼片数和苞片数的R’平均值均最小(37.50%);6个居群中,P2居群的R’平均值最大(56.66%),P3居群的R’平均值最小(43.65%)。川赤芍6个居群15个表型性状的CV值和R’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8.70%和49.80%。川赤芍15个表型性状和6个居群的H’平均值均较高,分别为1.647 5和1.451 0。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叶片形态和花部特征是川赤芍表型变异的主要因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7.12处,川赤芍6个居群被分成2支,其中,P6居群单独聚为一支,其他5个居群聚为另一支,表明生境相似的居群更早地聚在一起。研究结果显示:四川西部川赤芍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变异丰富,这与其叶片形态、花部特征及生境关系密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