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四川山鹧鸪非繁殖期对栖息地的利用



编号 zgly000050409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四川山鹧鸪非繁殖期对栖息地的利用

作者 廖文波  李操  胡锦矗  卢欣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宜宾学院生物工程系 

母体文献 动物学研究 

年卷期 2007,28(2)

页码 172-178

年份 2007 

分类号 Q959.7  Q958.2 

关键词 四川山鹧鸪  非繁殖期  生态因子  栖息地利用 

文摘内容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中国西南山地特产珍稀鸟类, 由于亚热带阔叶林破碎化, 其种群数量显著下降。2005年11-12月在老君山自然保护区, 共记录四川山鹧鸪非繁殖期栖息地20个。以其新鲜粪便为中心设一个10m×10m大样方和4个1m×1m的小样方, 测量每个样方中与栖息地利用有关的12个生境因子(海拔、坡向、坡度、乔木层盖度、灌木高、灌木密度、灌木层盖度、竹盖度、竹密度、雪盖度、林缘距离和道路距离); 并在距栖息地100m处任意设对照样方1-2个, 共获取30个对照样方, 测量相同的生境因子。结果表明。四川山鹧鸪非繁殖期以靠近林间小道和森林边缘的次生落叶阔叶林为栖息地, 主要利用海拔高度为1000—1600m, 坡度为2-150的南坡; 其偏爱的栖息地竹盖度、竹密度和雪盖度明显小于对照样方, 而灌木盖度明显大于对照样方。对栖息地变量进一步分析表明, 影响四川山鹧鸪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因子依次为地面层食物因子、地型因子、隐蔽因子、温度因子等, 其中食物条件的贡献率为29.407%。四川山鹧鸪在利用栖息地时可能面对食物资源与天敌风险的权衡。因此, 为了更好地保护四川山鹧鸪栖息地, 应重视阔叶林的保护和恢复。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