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北川震后植被恢复工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生态位



编号 zgly000165713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北川震后植被恢复工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生态位

作者 刘尧尧  辜彬  王丽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生态学杂志 

年卷期 2019年02期

年份 2019 

分类号 Q948 

关键词 植被恢复  群落多样性  生态位  CCA  RDA 

文摘内容 为探究工程治理后植物群落的恢复效果,本文运用数量生态学方法对北川震后工程治理植被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指数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优势种生态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有植物74种,隶属于37科72属,工程区木本层和草本层优势物种分别为李子(Prunus salicina)和鬼针草(Bidens pilosa),自然区木本层和草本层优势种分别为柏树(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扁竹根(Iris confusa)。(2) CCA排序结果显示,工程区物种可分为5个类群,自然区分为3个类群。影响工程区物种分布的环境因子(包括工法)顺序为:海拔>坡度>坡向>pH>工法>土壤含水量>坡位,海拔、坡度和坡向是影响工程区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区物种分布受各因子影响均较大。(3)自然区木本植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高于工程区,工程区草本植物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自然区。RDA排序结果显示,海拔是影响工程区草本层丰富度和多样性的最主要因子,坡位和工法是影响工程区木本层丰富度和多样性的主要因子。(4)与自然区相比,工程区生态位相似性(0.0~0.4)和生态位重叠值(0.0~0.5)大部分处于低值区,种间竞争较弱。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工程植被有一定的恢复,但不够理想;建议工程区增植自然区的木本优势植物。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