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黔北稻飞虱种群的发生特点



编号 zgly000114588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黔北稻飞虱种群的发生特点

作者 郭世平  杨光烂 

作者单位 贵州省余庆县植保站  遵义地区植保站 

母体文献 植物保护 

年卷期 1994年03期

年份 1994 

分类号 S435.112.3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迁入量  低龄若虫  主害代  大发生  迁入峰  虫量  种群结构  雨日  黔北 

文摘内容 n=8)达极显著水平。褐飞虱主害代田间低龄若虫高峰期虫量与主迁入峰迁入量关系不明显,其相关系数为0.606,这可能是褐飞虱受田间温湿度的影响,特别是高温的稻田生境其繁殖系数则高,尽管迁入量不大,主害代虫口密度仍然很高。3.2种群发生量与气候的关系白背飞虱在迁入阶段峰面天气活动频繁,静止峰时间长,雨日多,则有利于迁入降落。低龄若虫盛期遇大雨或暴雨,降雨强度对其种群起强烈的机械冲刷作用。例如余庆1985年前期迁入量大,按迁入量,主害代的白背飞虱应为大发生,但主迁峰后15天(即7月上中旬)连续2次暴雨,降水量达192.6mm,雨后虫口下降,当年主害代仅为中偏轻发生;在1990年主迁峰迁入量大,主害代若虫盛期(7月中旬)未遇大的暴雨或大雨,降水仅42mm,主害代大发生。褐飞虱的发生与8月份的平均气温高低关系很大。8月份平均气温在25-26℃时对褐飞虱发生最为有利,低于24.5℃或26℃时,对褐飞虱的发生均有抑制作用。综上所述,黔北稻区白背飞虱发生早于褐飞虱,田间为害形成2个为害峰。两种飞虱均在灯下出现高峰后15-20天田间出现若虫高峰。迁入量的大小是影响白背飞虱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而低龄若虫期遇暴雨或大雨对其有冲刷?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