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57727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湘北红壤低山丘陵区典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径流泥沙效应
作者
宋江平
李忠武
刘春
王丹阳
陈佳
彭浩
肖海兵
郭俊军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南大学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
2018年01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S157
关键词
治理模式
径流
泥沙
径流小区
降雨
文摘内容
探明径流小区尺度下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径流泥沙效应,对于大尺度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标准径流小区自然降雨试验探究了湘北红壤低山丘陵地带3种典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S1模式:坡改梯+经果林,S2模式:等高沟垄+农作物,S3模式:平整撂荒坡面+草本)径流泥沙效应。结果表明:3种治理模式在次降雨诱导下平均径流量为S3(1.84m~3)>S1(1.03m~3)>S2(0.78m~3),平均泥沙流失量为S3(1.191t/hm~2)>S1(0.411t/hm~2)>S2(0.311t/hm~2);3种治理模式在A、B、C雨型诱导下(K-均值聚类)累积径流量均为S3(33.19,15.25,14.13 m~3)>S1(19.40,9.06,6.48 m~3)>S2(16.60,5.89,4.15m~3),累积泥沙流失量也表现出了相同规律,即S3(14.474,10.863,15.153t/hm~2>S1(7.521,2.695,3.766t/hm~2)>S2(6.149,1.685,2.741t/hm~2);不同治理模式泥沙流失对径流响应特征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0),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3,0.920,0.677,其中,S1、S2和S3模式泥沙流失量与径流量线性回归斜率(k)分别为0.356,0.420,0.493,表明S3模式泥沙流失对径流的响应最明显,S2模式次之,S1模式泥沙流失对径流响应程度较小。因此,3种典型模式在控制水土流失方面具有明显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