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基于个体大小的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分析——以广东星湖为例



编号 zgly000047945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基于个体大小的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分析——以广东星湖为例

作者 赵帅营  韩博平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6,26(8)

页码 2646-2654

年份 2006 

分类号 S811 

关键词 后生浮游动物  个体体重  大小结构  热带湖泊 

文摘内容 星湖是一个位于热带北缘的浅水湖泊。于2002年和2003年对该湖的后生浮游动物进行了采样, 并以体重作为个体大小变量研究了浮游动物的个体大小组成结构。星湖后生浮游动物的体长范围为50—1300μm, 所有优势种的体长均小于1mm。轮虫优势种中, 体长最小的是剪形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和广布多肢轮虫等, 它们的平均体长均小于100μm。前节晶囊轮虫是个体最长的轮虫。枝角类的优势种及次优势种为长额象鼻潘、颈沟基合潘、短尾秀体潘和微型裸腹潘等中小型种类, 平均体长介于220.430μm之间。桡足类优势种为台湾温剑水蚤和温中剑水蚤, 平均体长介于680~730μm之间, 此外, 无节幼体和剑水蚤幼体在数量和生物量上也比较高。后生浮游动物的个体体重范围为0.034.70.24μg, 绝大部分种类都分布在3个体重等级以上, 其中前节晶囊轮虫的分布范围最宽, 为0.548~70.24μg。后生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是以小个体为主, 并且随着体重增大逐渐减少, 而生物量则在4.39—8.78μg这一中等个体体重的位置上出现峰值。根据对两个子湖——波海湖和青莲湖2002年和2003年生物量分布的分析与比较, 2003年生物量均有所下降, 在生物量分布的每个体重等级上轮虫基本上都是第一优势类群, 其次是桡足类。星湖后生浮游动物的个体大小范围和出现生物量峰值的位置均小于温带湖泊, 其个体大小结构特征与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湖泊相似。除了与营养水平较高有关外, 鱼类的下行效应和水温可能是影响该湖后生浮游动物的大小结构而产生与温带湖泊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 进一步研究该湖中浮游动物和鱼类的关系将有助于在热带湖泊中利用生物操纵来改善水质。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