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24098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湿地农田土壤磷素的分布、形态与有效性及磷素循环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农业化学系 长沙410125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农业化学系
武汉430070
长沙410125
武汉430070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1年12期
年份
2001
分类号
S153.61
关键词
湿地
潜育性土壤
土壤磷素分布
土壤磷素形态
磷素循环
磷肥效应
文摘内容
对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湿地农田土壤磷素的含量分布、形态、有效性、磷素循环及施肥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农田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随着地势的降低呈明显降低趋势 ,潜育性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极显著低于非潜育性土壤。水田土壤 Ca-P、Al-P、Fe-P和 O-P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 5 8.1 %、3.7%、1 0 .6 %和 2 7.5 % ,其中 Ca-P和 Al-P与有效磷呈高度正相关 ( r分别为 0 .92 86 * *和 0 .90 38* * ) ,说明 Ca-P和 Al-P是该地区水田土壤有效磷的主要来源之一。潜育性土壤 Ca-P、Al-P和 Fe-P的平均含量分别比非潜育性土壤低 84 .0、1 0 .2和 2 1 .1 mg/ kg,其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证明潜育性土壤磷素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Ca-P、Al-P和 Fe-P的损失。五种耕作制度下潜育性稻田土壤磷素输入输出平衡值为盈余 2 .3~ 2 7.9kg/ hm2·a,其输入输出比 ( 1 / 0 )为 1 .0 6~ 1 .88。对于土壤速效磷小于 5 mg/ kg的潜育性稻田 ,早、中、晚稻的最高产量施磷量分别为 4 .83,4 .93和 1 .78P2 O5kg/ 6 6 6 .7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