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湿地农田土壤磷素的分布、形态与有效性及磷素循环



编号 zgly000124098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湿地农田土壤磷素的分布、形态与有效性及磷素循环

作者 向万胜  童成立  吴金水  李学垣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农业化学系 长沙410125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农业化学系  武汉430070  长沙410125  武汉430070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1年12期

年份 2001 

分类号 S153.61 

关键词 湿地  潜育性土壤  土壤磷素分布  土壤磷素形态  磷素循环  磷肥效应 

文摘内容 对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湿地农田土壤磷素的含量分布、形态、有效性、磷素循环及施肥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农田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随着地势的降低呈明显降低趋势 ,潜育性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极显著低于非潜育性土壤。水田土壤 Ca-P、Al-P、Fe-P和 O-P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 5 8.1 %、3.7%、1 0 .6 %和 2 7.5 % ,其中 Ca-P和 Al-P与有效磷呈高度正相关 ( r分别为 0 .92 86 * *和 0 .90 38* * ) ,说明 Ca-P和 Al-P是该地区水田土壤有效磷的主要来源之一。潜育性土壤 Ca-P、Al-P和 Fe-P的平均含量分别比非潜育性土壤低 84 .0、1 0 .2和 2 1 .1 mg/ kg,其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证明潜育性土壤磷素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Ca-P、Al-P和 Fe-P的损失。五种耕作制度下潜育性稻田土壤磷素输入输出平衡值为盈余 2 .3~ 2 7.9kg/ hm2·a,其输入输出比 ( 1 / 0 )为 1 .0 6~ 1 .88。对于土壤速效磷小于 5 mg/ kg的潜育性稻田 ,早、中、晚稻的最高产量施磷量分别为 4 .83,4 .93和 1 .78P2 O5kg/ 6 6 6 .7m2。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