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黄土丘陵区不同森林类型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编号 zgly000164139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黄土丘陵区不同森林类型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作者 张萍  章广琦  赵一娉  彭守璋  陈云明  曹扬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8年14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S714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人工林  天然次生林  养分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 

文摘内容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刺槐、小叶杨和油松)和天然次生林(辽东栎、麻栎和白桦)中乔叶、凋落物以及土壤的碳(C)、氮(N)和磷(P)含量,探讨不同森林类型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旨在进一步了解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供求现状。结果表明:1)人工林叶片和凋落物的C含量大于天然次生林,N、P含量均小于天然次生林,叶片和凋落物C∶N和C∶P值均表现为人工林大于天然次生林;2)人工林中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显著性差异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10 cm),而天然次生林则集中在10—50 cm的土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二者的C、N、P含量逐渐减小;3)人工林N含量在叶片与凋落物间为显著正相关,天然次生林N含量在凋落物与土壤间为极显著正相关、C∶P值在叶片与土壤间则为显著负相关,其余各指标无显著相关性。揭示了除刺槐和辽东栎的生长受P限制外,其余各树种均受N限制,人工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较快,且人工林土壤P有效性高于天然次生林,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黄土丘陵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