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江汉平原47号钻孔中的化石硅藻及其在古环境分析上的意义



编号 zgly000118539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江汉平原47号钻孔中的化石硅藻及其在古环境分析上的意义

作者 施之新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 430072 

母体文献 Acta Botanica Sinica 

年卷期 1997年01期

年份 1997 

分类号 Q914 

关键词 江汉平原  化石硅藻  古环境 

文摘内容 江汉平原47号钻孔,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江陵县,在其上段的46.6-2.2m层位上,有丰富的化石硅藻,约有26属148种,其中绝大多数是现存的淡水种类,并以附生性、沿岸带和浅水性的种类为主。种类较多的属有:Navicula(28种)、Cymbella(23种)、Achnanthes(15种)、Gomphonema(14种)和Eunotia(13种)。主要种类有Gomphonema tropicale var. nonpunctatum、Cyclotella comta、Cocconeis placemula vat. lineata和Stephanodiscus dubius等。硅藻中的种数(种/层)和数量(个/每克干沉积物)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再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反映了水体环境也相应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过程:河流(可能是长江古道)→边滩和河漫滩→泛滥平原的积水洼地(湖泊或沼泽)→水体变深加宽→水体消失。从不同沉积相中各种类型(适酸碱度不同)的硅藻比例(即硅藻种谱),可以推测当时水体的酸碱度的变化不大,在中性或中性偏碱的范围。由化石硅藻并结合孢粉的矿物分析,可以推测当时硅藻大量生长繁殖时期的水温较凉,气候可能偏冷。硅藻的数量与沉积物的平均粒度呈明显的相关性,硅藻的种数与沉积物的平均粒度也呈明显的相关性。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