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过渡带7种灌木植物的叶氮回收潜力



编号 zgly000147829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过渡带7种灌木植物的叶氮回收潜力

作者 张林  阎恩荣  魏海霞  刘新圣  沈维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母体文献 植物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4年12期

年份 2014 

分类号 Q945 

关键词 海拔  落叶  常绿  比叶重  叶氮含量 

文摘内容 在湿润的青藏高原东南部,为什么常绿灌木广泛占据高海拔的林线过渡带及以上的高山带,而落叶灌木只能零星分布?未来气候变暖对该区不同功能群物种的影响是否相同?通过测定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林线过渡带7种灌木凋落叶的氮含量,比较了极端高海拔地区灌木不同表达单位的叶氮回收潜力在不同功能群间的差异,以及不同海拔、不同坡向间的差异,试图从养分限制的角度为解答上述科学问题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从基于单位质量叶氮含量(Nmass)的叶氮回收潜力来看,常绿灌木裂毛雪山杜鹃(薄毛海绵杜鹃)(Rhododendron aganniphum var.schizopeplum)显著高于其他6种落叶灌木,但由于受比叶重的影响,基于单位面积叶氮含量(Narea)的叶氮回收潜力则表现为落叶灌木总体较高;2)落叶灌木山生柳(Salix oritrepha)和拉萨小檗(Berberis hemsleyana)的叶氮回收潜力在不同海拔或不同坡向间均无显著差异,但裂毛雪山杜鹃基于Nmass的叶氮回收潜力在高海拔地段明显偏高。在极端高海拔的林线过渡带,通过降低凋落叶中的氮含量(增加叶氮回收潜力)以达到高效的养分利用可能是常绿灌木裂毛雪山杜鹃适应高寒胁迫环境的重要策略。与落叶灌木相比,常绿灌木裂毛雪山杜鹃叶氮回收潜力对未来气候变暖可能更敏感。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