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彭州市龙门山不同地震裸地次生演替初期土壤酶活性研究



编号 zgly000146083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彭州市龙门山不同地震裸地次生演替初期土壤酶活性研究

作者 秦纪洪  武艳镯  孙辉  王琴 

作者单位 成都大学城乡建设学院环境工程系  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研究 

年卷期 2013年03期

年份 2013 

分类号 S154.2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次生演替  生态恢复  土壤酶活性  龙门山 

文摘内容 地震形成的次生裸地的生态恢复包括植被和土壤的结构与功能恢复两个方面。选取彭州龙门山地震崩塌地、泥石流冲积扇、滑坡体等震后形成的三个典型次生裸地恢复3a后,对表土(0—30cm)有机碳、水溶性氮、有效磷和土壤酶活性等性质进行了研究,以评价恢复初期不同次生裸地的土壤恢复状况。结果显示,自然恢复3a,土壤有机碳恢复到原生样地的27%~42%,可溶性碳恢复至原生样地的25%~46%,可溶性氮恢复至原生样地的6%~14%,有效磷恢复至原生样地的21%~83%。土壤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恢复较快,达到对照样地过氧化氢酶活性的70%以上,而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恢复较慢,分别为对照样地的5%~19%,6%~48%,6%~26%,因此地震形成的次生裸地上土壤肥力质量与土壤酶活性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