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腾格里沙漠南缘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人工固沙林演替规律与机制



编号 zgly000171579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腾格里沙漠南缘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人工固沙林演替规律与机制

作者 马全林  张锦春  陈芳  张德魁  魏林源 

作者单位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荒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母体文献 中国沙漠 

年卷期 2020年04期

年份 2020 

分类号 S727.23 

关键词 花棒  固沙林  土壤水分含量  土壤种子库  腾格里沙漠 

文摘内容 人工固沙林演替决定着固沙造林的成效。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造林封育5、15、25年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人工固沙林,对照流动沙丘和地带性植被样地,从生态水文、土壤种子库、土壤-植被相互关系等方面研究了人工固沙林演替的生态学机制,为区域人工固沙植被建设、保护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南缘花棒人工固沙林演替过程中,花棒、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和沙蒿(Artemisia rtemisia sphaerocephala)逐渐退出,自然优势种由一年生草本植物向半灌木、半灌木与多年生草本植物演替,25年后形成相对稳定的近自然固沙植被,呈现向草原化荒漠演替的趋势,但与地带性植被相似性只达到50%。表层土壤持水力持续增强,25年后达到流动沙丘的3.4倍,引起土壤水分浅层化和深层土壤干旱,驱动了深根系植物的衰亡和浅根性草本植物的发展。土壤种子库中沙米和沙蒿快速减少,并在造林25年后消失;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持续增加,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在25年后出现;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组成的相似性超过50%,驱动人工固沙林向油蒿+多年生草本植被演替。伴随人工固沙林植被演替,土壤容重持续降低,黏粒、粉粒、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持续增大,与人工固沙林群落、物种组成形成密切的对应关系,决定了固沙林演替阶段和物种组成。固沙造林启动并加速了自然植被的恢复演替,是干旱区沙化土地生态恢复的必要措施,但要充分考虑地带性植被和生境条件,以快速建立稳定的近自然植被。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