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2016年帕隆藏布流域群发性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及成因分析



编号 zgly000165262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2016年帕隆藏布流域群发性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及成因分析

作者 李元灵  王军朝  陈龙  刘建康  杨东旭  张佳佳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研究 

年卷期 2018年06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P642.23 

关键词 群发性泥石流  帕隆藏布流域  藏东南  临界雨量  堵溃 

文摘内容 帕隆藏布流域山高谷深、构造强烈、冰川广布,区域内冰川泥石流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密、暴发频率高。2016年9月5日,流域内几条泥石流集中暴发,造成较为严重的财产损失,并阻碍了G318国道的正常通行。为研究本次群发性泥石流的成因,指导泥石流的监测预警工作,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泥石流的地形地貌条件、物源条件、水热条件。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发泥石流的沟谷具有良好的地形条件,流域高差大,沟道纵比降大,尤其沟谷上游因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冰蚀围谷利于水源、物源的聚集。泥石流以沟源处的松散冰碛物为主要物源。此外,北岸比通沟泥石流因沟岸崩滑物源丰富、沟道狭窄,形成多处堵点,产生堵溃放大效应。南岸赤担隆巴泥石流则沟道宽缓,崩滑物源较少。本次群发性泥石流的诱发因素主要为强降雨。泥石流暴发前两日出现强降雨,使得沟内松散物质含水量增加,趋近饱和,稳定性降低。泥石流暴发当日再次出现强降雨,直接激发了泥石流。经对暴发当日小时雨量分析,认为比通沟泥石流由凌晨2点的集中降雨启动,但由于沟道堵塞严重,龙头数小时后才到达沟口。赤担隆巴由当日11点的集中降雨启动,随后顺沟下泄,堆积于老扇之上,形成灾害。经分析,沟口观测的激发本次泥石流的小时雨量为3.3~3.6mm,推测主要形成区激发泥石流的小时雨量为7.6~8.3mm。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