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西太湖水生植物时空变化



编号 zgly000050601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西太湖水生植物时空变化

作者 刘伟龙  胡维平  陈永根  谷孝鸿  胡志新  陈宇炜  季江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7,27(1)

页码 159-170

年份 2007 

分类号 Q178  Q948.8 

关键词 水生植物  优势种  分布特征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西太湖 

文摘内容 水生植物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1989年以来的常规监测资料, 将西太湖(除东太湖以外的湖区)划分为9个区, 采用点截法(point intercept method), 于2002~2005年对各区水生植物的种类、生物量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6次调查。结果表明: 西太湖现有水生植物16种, 分属于11科12属; 水生植物总面积约10220hm^2, 其中沉水植物分布面积约占64.58%; 挺水植物约占0.29%; 漂浮植物约占38.16%。各个种之间生物量差异显著, 马来眼子菜、荇菜、芦苇的生物量在所有水生植物中居前3位。多样性分析表明, 水生植物种类4a来未发生明显变化, 但种类和生物量季节性差异较大。水生植物呈环状分布在距湖岸5km以内的水域和部分岛屿周围, 东岸和南岸为水生植物的主要集中分布区域, 分布区连续性好, 且水草种类齐全。挺水植物种类单一, 仅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一种, 分布区域多限于水深小于1.6m的湖岸; 沉水植物共有8种, 为水生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的分布频度最高, 在西山岛周围水域逐年扩张, 成为该区域的先锋种; 漂浮植物3种, 主要以荇菜(Nymphoides peltata)为主, 在七都水域有逐渐扩张的趋势。马来眼子菜、芦苇、荇菜表现出对水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 目前为西太湖的3个优势种。20世纪50年代以来, 西太湖水生植物种类减少了50种, 其中水质下降是导致水生植物种类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围网养殖和不合理的捕捞方式也对局部水域的植物造成极大的破坏。水生植物生存环境日益严峻, 种群单一化趋势日益明显。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