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系列及其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



编号 zgly000057707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系列及其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

学科分类 220.1060;森林生态学

作者 秦伟  朱清科  刘中奇  卜楠  安彦川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干旱区研究 

年卷期 2008,25(4)

页码 507-513

年份 2008 

分类号 Q948.15 

关键词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植被演替  退耕地  黄土丘陵沟壑区  吴起  陕西 

文摘内容 根据吴起县20块样地和60个样方的退耕地植被调查数据,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探讨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系列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迅速恢复期(1~4年)、初级更替期(5~13年)、高级更替期(13~20年)和缓慢恢复期(20年以后)4个阶段。在25年的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调查样方内共出现草本植物39种,分属于11科31属。其中,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inosae)和菊科(Compositae)的物种占属种总数的61.29%和69.23%。群落的优势物种由藜科杂草开始,依次演替为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大约20年后演替为地带性多年生草本,形成了依次包括猪毛菜(SalsolacoUin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铁杆蒿(Artemisa vestita)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5种群落类型的演替系列。整个演替过程中,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总体上呈波动式增大,但增长的趋势并不明显,大约20年后各项多样性指数基本趋于稳定。在每一次更高级的群落取代前期群落的过程中,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大致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均匀度指数(Jsw,Eα)则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