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重建中适宜乔、灌、草种的生态区划(英文)



编号 zgly000127339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重建中适宜乔、灌、草种的生态区划(英文)

作者 康慕谊  董世魁  黄晓霞  熊敏  陈海  张新时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5  北京100875  北京100875 

母体文献 Acta Botanica Sinica 

年卷期 2003年10期

年份 2003 

分类号 Q948.1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生态区划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适宜种类  中国北方 

文摘内容 因遭受滥垦及过度放牧破坏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亟待进行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本文从为该区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植物物种上的支持出发,对适宜该区域生长与分布的乔、灌、草种进行了生态区划。生态区划的原则概括为4条:生态保育优先、有利生产发展、适地适树适草以及参考行政区划边界。在该原则指导下,依据限定农牧交错带植物生长和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年最低日均温、年大于0 ℃积温、湿润度指数(年降水量与年大于0 ℃积温之比)、反映区域地表组成物质、地形及气候特征影响的土壤类型等,将农牧交错带划分为7个不同的生态区域,依次为:Ⅰ. 松辽平原西部及大兴安岭山地区, Ⅱ. 辽河上游风沙区, Ⅲ. 蒙古高原中、东部及冀西北山地区, Ⅳ. 吕梁山、太行山、燕山山地区, Ⅴ. 鄂尔多斯高原风沙区, Ⅵ.陕北、陇东黄土高原区, Ⅶ. 陇中及青海高原东部黄土区。在上述分区的基础上,对以往文献报道中出现的适宜该区域生长和分布的乔、灌、草,包括乡土种和人工栽培或引种的外来种,按其生态习性分别进行了细致的甄别选择,并在文中择其精要予以列出。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