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



编号 zgly000145942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

作者 朱永恒  沈非  余健  张小会  陆林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安徽自然灾害过程与防控研究省级实验室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3年05期

年份 2013 

分类号 S154.5 

关键词 土壤动物  多样性  铜尾矿  自然废弃地  复垦废弃地  铜陵市 

文摘内容 土壤动物的恢复、群落演替及其多样性对于铜尾矿废弃地的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在铜陵市铜尾矿区设置4个样地23采样点,共捕获土壤动物4622只个体,隶属5门10纲18目29类。结果表明,铜尾矿自然废弃地与其对照组土壤动物多样性差异明显,自然废弃地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d、大型土壤动物密度、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多样性指数H’和D.G指数均小于其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而复垦废弃地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和D.G指数小于其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H’大于其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其他土壤动物群落指标与其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相似系数q表明,外围林地间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最大,其次是复垦废弃地与外围林地间,自然废弃地与其它3个样地间相似性最小。从垂直分层来看,复垦废弃地土壤动物表聚性强于自然废弃地,尾矿废弃地表聚性强于外围林地。灰色关联分析表明,铜尾矿区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指标关系密切,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总钾含量,重金属全镉含量也不容忽视,植被因素和土壤全铜含量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相对较小。由此可见,土壤含水量、土壤基质的优劣、土壤有机质与营养元素的含量等因素限制了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动物的恢复与重建,而这些因素的改善主要归功于尾矿废弃地的土地复垦和作物种植。所以,尾矿废弃地的复垦与利用有利于土壤动物的恢复与重建。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