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21108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4种野生牡丹种子休眠和萌发特性及与其致濒的关系(英文)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北京100093
母体文献
植物生理学报
年卷期
1999年03期
年份
1999
分类号
Q945
关键词
野生牡丹
种子萌发
上胚轴休眠
致濒因素
文摘内容
与栽培牡丹相比,野生矮牡丹、四川牡丹和紫斑牡丹的种子一般较小,但野生黄牡丹种子则明显大于栽培牡丹。这4 种濒危的野生牡丹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特性与栽培牡丹的有明显差异:萌发生根期需半年以上,但通过胚培养可使之减至2 周;萌发温度以10~15℃为宜, 超过20℃则明显不利于生根及上胚轴生长; 打破上胚轴休眠需要严格的低温;野生牡丹种子的萌发率及打破上胚轴休眠后的出苗率也大大低于栽培牡丹,而且在不同分布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实验证明:在自然状态下野生牡丹缺乏充分的传粉,特别是居群间的传粉不足,导致其种子质量低下;而野生牡丹种子特殊的萌发特性,特别是严格的上胚轴休眠,则是导致其出苗率极低及自然状态下幼苗和种群稀少的重要内因。生化测定结果表明:在低温打破牡丹种子上胚轴休眠过程中,子叶中的萌发促进剂GA3 含量明显升高,抑制剂ABA 含量显著下降;而胚乳中的各种激素含量则变化不大,胚轴中的激素变化无明显规律,因此认为子叶是控制牡丹种子上胚轴休眠的关键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