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秦岭雄性羚牛的发情行为与其社会状态的关系



编号 zgly000047301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秦岭雄性羚牛的发情行为与其社会状态的关系

作者 王学志  宋延龄  曾治高  巩会生  赵德怀  赵纳勋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母体文献 兽类学报 

年卷期 2006,26(1)

页码 33-37

年份 2006 

分类号 Q958.1 

关键词 秦岭羚牛  繁殖季节  发情行为  社群状态 

文摘内容 2004年5月31日至8月31日在陕西省佛坪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对羚牛秦岭亚种(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繁殖行为及雄牛的社会状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每天在比较容易见到羚牛的区域内沿固定路线寻找羚牛, 在不惊扰羚牛正常活动的情况下, 记录牛群大小、群内个体的性别、年龄、雄性的社会状态, 即是单独活动还是在繁殖群中; 社会状态的变动, 即每只是进入还是离开繁殖群; 羚牛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人群的独牛与群内其它雄牛之问的行为、与群内雌牛之间的行为。同时用摄像机辅助记录羚牛在群内的行为, 并根据图像资料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校正。研究期间累计对277头次雄性羚牛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 记录到241次繁殖行为。虽然6月初至8月下旬都可以见到羚牛的繁殖活动, 但80%以上的繁殖行为发生在6月20日至7月10日期间, 其中以6月21~30日间的繁殖活动最多(105次)。繁殖季节中雄性羚牛有两种社会状态, 即在繁殖群中和单独活动(即独牛)。研究期间累计的独牛比例占成年雄性的30.32%, 其中72.62%的独牛出现在6月10日至7月10日。6月21—30日间独牛比例最高, 占成年雄性个体的50.67%。雄牛进出繁殖群的现象比较常见, 独牛的比例与繁殖行为正相关。繁殖高峰期后, 单独活动的雄牛数量迅速减少。雄牛的社会状态会随着繁殖期的不同阶段发生改变, 独牛在不同繁殖群之间移动寻求更多的交配机会。我们的研究结果不支持以往认为独牛是繁殖争斗失败者的观点。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