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农田杂草还田对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



编号 zgly000172872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农田杂草还田对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

作者 吴双  袁联国  李利君  金铭  闫泳材  邓泓[1  2  3  4]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崇明生态研究院  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上海市奉贤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母体文献 生态学杂志 

年卷期 2020,39(9)

页码 2984-2995

年份 2020 

分类号 S45 

关键词 休耕  农田杂草  磷素形态  碱性磷酸酶活性 

文摘内容 提高农田土壤磷素的可利用性,减少磷肥施用,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缓解全球磷素危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盆栽试验模拟夏季田间植物还田,比较红薯(Ipomoea batatas)、绿豆(Vigna radiata)以及杂草(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水苋菜(Ammannia baccifera)混合)3种夏季经营模式在还田期间土壤磷形态的变化,探索农田杂草还田提高土壤磷素可利用性的潜力。结果表明:绿豆还田主要通过增加碱性磷酸酶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有机磷矿化;红薯还田在腐解前期增加土壤速效磷,而后期磷素易流失或被固定成有效性较低的磷形态;杂草还田可以显著提升土壤速效磷,使有效性较低的闭蓄态磷(OP)、磷灰石(Ca10-P)及磷酸铁盐(Fe-P)持续性地向有效性较高的磷酸二钙(Ca2-P)、磷酸八钙(Ca8-P)及磷酸铝盐(Al-P)转化,并整体保持在有效性较高的水平。杂草还田使以Ca8-P形式保留在土壤中的磷素显著增加,提升土壤磷素可利用性的同时减小磷素流失的风险;杂草还田也显著增加土壤磷酸酶活性,有助于有机磷的矿化。研究表明,对休耕农田杂草的管理利用是改善低磷素可利用性土壤的一种经济有效的生态手段,可为缓解全球磷素危机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