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黄河口生态恢复工程对湿地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硫动态变化的影响



编号 zgly000172372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黄河口生态恢复工程对湿地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硫动态变化的影响

作者 武慧慧  孙志高  孙文广  李新华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植物环境与土壤科学系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 2020年06期

年份 2020 

分类号 S153.6 

关键词 无机硫形态  总无机硫  生态恢复  芦苇湿地  黄河口 

文摘内容 选择黄河口生态恢复前后的未恢复区(R0)、2007年恢复区(R2007)和2002年恢复区(R2002)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生态恢复工程对生长季湿地土壤无机硫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恢复工程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湿地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硫含量。相对于R0,R2002和R2007土壤中的水溶性硫(H2O—S)含量分别降低46.7%和44.7%,吸附性硫(Adsorbed—S)和盐酸可溶性硫(HCl—Soluble—S)含量分别增加0.4%,116.0%和50.1%,29.1%,而盐酸挥发性硫(HCl—Volatile—S)含量在R2002下降8.0%,在R2007增加19.7%。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硫含量在生长季呈不同的变化特征,这一方面与不同湿地植物生长节律以及地上与地下之间的硫养分供给关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与不同生态补水方式导致的环境因子,尤其是pH、EC和氮养分的变化有关。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湿地土壤的总无机硫(TIS)含量以及其占全硫(TS)含量的比例均呈降低趋势。湿地土壤的TIS储量整体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而这种降低主要取决于H2O—S、Adsorbed—S和HCl—Soluble—S的贡献,且以H2O—S占优(78%~80%)。研究发现,随着黄河口湿地的逐渐恢复以及每年冬季芦苇收割活动的进行,恢复湿地土壤中的无机硫养分逐渐趋于缺乏状态,长期来看将不利于维持湿地的稳定与健康。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