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与积累特点



编号 zgly000046968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与积累特点

学科分类 220.1040;森林土壤学

作者 谭文峰  朱志锋  刘凡  胡荣桂  单世杰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亚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湖北潜江市后湖农场 

母体文献 自然资源学报 

年卷期 2006,21(6)

页码 973-980

年份 2006 

分类号 S153.6 

关键词 土壤  团聚体  有机碳  土地利用  江汉平原 

文摘内容 论文探讨了江汉平原果园、旱地、水田、水旱轮作等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的分布与积累特点。结果表明: 供试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均以2-20μm粒径为主, 其次为〈2μm和20-50μm粒径, 〈50μ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占团聚体总量的80.8%-94.1%。不同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含量的峰值均出现在200—2000μm团聚体中, 且〉50μm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比〈50μm粒径的高; 但69.8%-86.6%的有机碳分布在〈50μm粒径团聚体中, 其中以2—20μm团聚体中有机碳所占的比例最大(35.2%-45.9%), 细微团聚体固碳能力较强, 而粗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较为敏感。土壤团聚体中的活性有机碳以2-20μm粒径的最低, 〈2μm和20—50μm中有机碳的活性相差不大; 不同粒径的团聚体中均为水耕利用方式下(水田和水旱轮作)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比旱耕利用方式下(果园和旱地)的高, 但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增加, 由水耕利用方式下活性有机碳所占的比例较大逐渐过渡到以旱耕利用方式下活性有机碳的比例较大。由于供试样品中2-20μm团聚体中有机碳积累最大、固定的有机碳最多, 可以考虑将2—20μm团聚体作为土壤固定有机碳的特征团聚体。这些结果可为我国区域土壤有机碳的循环提供科学数据。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