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矮腥先菌丝及小生子形成与光量及光质的关系



编号 zgly000103638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矮腥先菌丝及小生子形成与光量及光质的关系

母体文献 植物检疫参考资料 

年卷期 1980年04期

年份 1980 

关键词 洗泥  先菌丝  网腥黑穗病  光照强度  植物病理学  勒克斯  饱和值  解剖镜  光照期  涂布 

文摘内容 1、与其他所有的腥黑穗菌种不同,矮腥孢子在黑暗中发芽非常的少。在黑暗中将孢子放在培养基上培育110天,发芽率仍在3%以下。 2、在选定的试验条件下,孢予于开始培养后25天开始发芽,发芽终点值于试验开始后37天到达。 3、在持续光照下,光照强度在25勒克斯时已可导致先菌丝形成,在约2000勒克斯时达到光照反应的饱和值,光照强度更高时有阻滞发芽作用。 4、在每日光照时间长短的试验中,每日短时间照射,可以获得最高发芽量。 5、与网腥不同,矮腥小生子形成与光照无关。 6、波长长的紫外光和兰光在光反应的研究中,作用最大,在单一光谱范围内,波长增长,作用减小。 (译自西德“植物病理学杂志”1977年89卷第135—145页—作者K,Schauz蒋启明译) 译者注:洗泥培养基经译者本人试做,方法如下:取粘性田土,放入蒸馏水中,充分搅碎。加水适量后,泥中粗粒即下沉,把浮游于上面渣滓撇掉。倒取中间帮分细泥悬浊液,静待片时,细泥沉淀,将上面清液倒掉留下泥土,即可倒入培养皿。按洗泥培基做法,Gassner及Rabien在1925年发表于杂志Arb.a.d.Biol.Reichsanst. f.Land-u.Forstcoirtsch.14,3:367—410页上,但该杂志无法借到,仅在西德植物病理学杂志1954年21卷367—394页Gassner及Niemann合著《腥黑穗属各个种孢子发芽与温度及光照的关系之研究》一文中的试验方法中讲到,兹将这部分译出如下: 由于用粘性田泥作的洗泥培养基对腥黑穗病孢子发芽试验巳证明特别良好,所以这个培养基在本试验中也普遍采用,培养基制作按Gassner及Rabien所描述方法进行洗泥。培养基做好后要干燥到表面不生闪光,但要求用手指轻轻按下时仍旧平而不粘手(洗泥培养基的含水量约为17—23%)。病粒在研钵中研碎,将孢子过筛,与四倍量的水混合后涂布于洗泥培养基上。检查时用双筒解剖镜,放大倍数为32倍,并从上面加光照,每星期一次(网腥黑穗病常用)。这样观察时祗可看到初生子形成而不是看到真正孢子发芽(先菌丝出现)所以这里用“发芽”一词并不十分确当。不过因为要使侵染成功必须先形成初生子或初生子接合产物,则利用这个方法检查发芽看来是确当的。初生子形成(发芽)依如下方法记数: 0=不发芽 0.1=每一培养皿(9厘米直径)发芽孢子少于10个。 0.3=每视野(21mm~2)约有5个孢子发芽 0.5=每视野(21mm~2)约有20个孢子发芽 0.7=每视野(21mm~2)约有50个孢子发芽 1.0=发芽孢子用肉眼观察像一层淡灰色霉层。每视野有200个孢子发芽 2.0=肉眼观察孢子层成明显灰色 3.0=″″″″″″″″灰白色。 4.0=″″″″″″″″纯白色厚毛层,在初生子间,孢子已不可见。两等级之间用0.2;0.4;0.6;0.8;0.9或1.5;2.5;3.5记数,为了简单起见,在工作中即用所记之数代表发芽数。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