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杉木林采伐迹地撂荒后植被恢复早期的生物量与养分积累



编号 zgly000029166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杉木林采伐迹地撂荒后植被恢复早期的生物量与养分积累

学科分类 220.1060;森林生态学

作者 项文化  田大伦  闫文德 

作者单位 中南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北京 

年卷期 2003, 23(4)

页码 695~702

年份 2003 

分类号 S718.556 

关键词 杉木  采伐迹地  植被恢复  生物量  土壤养分 

文摘内容 撂荒是传统杉木经营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其目的是通过植被的自然演替
来恢复土壤肥力, 从而实现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通过对湖南会同杉木
人工林采伐迹地撂荒后1~5 a内的植被生物量和养分积累的定位观测, 重点
分析撂荒后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生长对策和植物养分积累在杉木人工林可持
续经营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会同杉木林采伐迹地撂荒后的1~4 a为草本植
物阶段, 五节芒、荩草、一年蓬为优势种, 5 a后进入灌木植物阶段, 阳性喜
光树种占绝对优势, 且植物的树高生长分化明显, 大于3 m的树高等级中拟赤
杨(Alniphyllum fortunei)和小果冬青(Ilex micrococca)占有最大的比例,
在2~3 m的高度等级中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苦楝(Melia
azedarach)、山苍子(Litsea cubeba)等植株数量最多。植被总生物量从
1.798 t/hm↑2增加到16.235 t/hm↑2, 其中灌木层生物量为1.048~7.773
t/hm↑2, 草本植物生物量为0.75~6.929 t/hm↑2, 第5年植被系统的年生产
力为4.18 t/(hm↑2·a), 接近7 a生第2代杉木林年平均生产力。撂荒2 a后
植被系统就开始产生枯落物, 随植被恢复时间增加死地被物生物量从0.892
t/hm↑2增加到2.044 t/hm↑2, 第4年林地存在已分解的死地被物, 说明植被
系统已有养分归还给土壤。撂荒5 a后植被系统养分积累总量为0.647 t/hm↑
2, 草本为0.362 t/hm↑2, 灌木0.204 t/hm↑2。如果将撂荒后植被砍伐留在
林地上, 则植被系统可给土壤归还0.566 t/hm↑2的养分。与采伐前杉木林地
相比, 撂荒后土壤表层(0~10 cm)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各层的养分含量明显
增加。撂荒具有较早归还凋落物和增加土壤养分的能力, 对维持杉木人工林
持续生产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图2表6参20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