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辽宁和江苏两省杂草稻植物性状多样性



编号 zgly000163085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辽宁和江苏两省杂草稻植物性状多样性

作者 吴川  戴伟民  宋小玲  强胜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 

母体文献 生物多样性 

年卷期 2010年01期

年份 2010 

分类号 S451 

关键词 杂草稻  栽培稻  性状多样性  形态分类  营养生长期  生殖生长期 

文摘内容 辽宁和江苏两省是我国杂草稻(Oryza sativa f.spontanea)发生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明确两省杂草稻识别特征和类型,我们在两省14个市29个样点采集样品,与当地栽培水稻品种一并在南京种植,观测了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23个植物性状。结果表明,两省杂草稻在营养生长期的1月株高、1月和2月分蘖数,在生殖生长期的果皮色、谷粒长/宽比、百粒重、落粒性、秆硬度、剑叶宽、剑叶长、有效穗数、50%黄熟、50%黄熟–50%抽穗和全黄熟等性状与相应的当地栽培稻存在差异;主成分1和主成分2组成的二维散点图(累计贡献率达43.24%)也显示出两省杂草稻间以及与栽培稻间的差异性。采用欧氏距离对两省杂草稻进行系统聚类可以将杂草稻分为籼型和粳型。其中辽宁省杂草稻全部聚在粳型类群中,它们又可细分为两类;江苏省杂草稻既有粳型,又有籼型,其中粳型与辽宁省杂草稻聚在粳型类群中,籼型又可分为3类。这6个类群分别具有如下突出特点:第1类为强落粒、粒轻、秆矮、早熟、偏粳等;第2类为无芒、穗多、强休眠、剑叶窄、偏粳等;第3类为长芒、弱分蘖、穗少、弱落粒、偏粳等;第4类为硬秆、剑叶宽、迟熟、强休眠、偏籼等;第5类为红果皮、粒长、软秆、粒重、偏籼等;第6类为无芒、株高、穗长、剑叶长、偏籼等。上述杂草稻的形态学指标和类型的研究将为两省开展杂草稻危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