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河岸带农田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温榆河为例



编号 zgly000170808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河岸带农田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温榆河为例

作者 郭二辉  方晓  马丽  杨小燕  杨喜田 

作者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20年11期

年份 2020 

分类号 S153 

关键词 河岸带  农田撂荒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  生态恢复 

文摘内容 弃耕地撂荒是土壤与植被向自然方向进行的次生演替,研究河岸带土壤撂荒后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恢复和重建由农田干扰导致的退化河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科学基础之一。以河岸带农地为对照,不同撂荒年限(撂荒2年、撂荒8年、撂荒10年)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撂荒年限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氮的含量均呈现撂荒10年>撂荒8年>农田>撂荒2年;土壤中磷含量呈现撂荒10年>撂荒8年>撂荒2年>农田;农田和各撂荒年限的土壤碳、氮、磷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规律,但土壤碳和氮差异的显著性比磷明显。(2)河岸带土壤中C/N、C/P的均值均呈现:撂荒10年>农田>撂荒8年>撂荒2年趋势。N/P的均值呈现:撂荒10年(0.78)>农田(0.77)>撂荒8年(0.77)>撂荒2年(0.67),表明N是本研究区河岸带植被恢复的限制性营养元素。(3)河岸带农田和不同撂荒年限土壤碳、氮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耦合线性关系,而碳与磷、氮与磷之间的线性拟合程度相对较低。(4)在农田撂荒演替的初期阶段(2年),土壤的容重没有显著的变化,而随着撂荒时间的增加(8年和10年),土壤容重均有显著的降低,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