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编号 zgly000082165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学科分类 220.1040;森林土壤学

作者 田慎重  王瑜  李娜  宁堂原  王丙文  赵红香  李增嘉 

作者单位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3(22)

页码 7116-7124

年份 2013 

分类号 S714.7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MWD  GMD 

文摘内容 基于10a耕作措施的定位试验, 利用湿筛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规律, 并利用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评价了不同处理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耕作措施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在0-10cm, 10-20cm和20--30cm土层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趋势, 随着土层的加深, 各处理水稳定团聚体的分布呈粒径逐渐减小、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趋势, 0-10cm土层的水稳性团聚体多集中于2-5mm粒径范围, 10-20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多集中在0.5-5mm粒径范围, 以0.5-1mm最多, 而20--30mm, 则广泛分布在0.25-5mm粒径范围。通过MWD和GMD值可以看出, 免耕、耙耕和旋耕措施更能有效地保护表层(0-10cm)土壤水稳定团聚体的稳定性, 常规耕作和深松处理则显著降低了20--30cm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 且显著影响了土壤表层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作用力分析结果表明, 在0-10cm表层, 秸秆作用在土壤表层显著影响了水稳定大团聚体的数量及其稳定性(P〈0.001), 多元回归分析说明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且同时也受到来自耕作和秸秆交互效应的影响(P〈0.01); 但在1020cm土层, 影响其数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耕作措施及耕作和秸秆的交互效应(P〈0.001); 而在20--30cm, 耕作措施、秸秆和两者的交互效应共同对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但主要作用力来自耕作措施(P〈0.001)和两者的交互效应(P〈0.001)。免耕秸秆还田措施能显著提高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和稳定性。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