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近20年白洋淀湿地水文连通性及空间形态演变



编号 zgly000163638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近20年白洋淀湿地水文连通性及空间形态演变

作者 张梦嫚  吴秀芹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林业大学云南建水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8年12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X37 

关键词 水文连通性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  白洋淀湿地  连通性指数  空间形态 

文摘内容 水文连通性是表征湿地格局和功能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连通性的降低通常意味着湿地生态功能的退化,内部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的扰乱。选取京津冀最具典型性的白洋淀湿地为案例,将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与连通性指数(IIC,Integral Index of Connectivity;PC,Probability of Connectivity)相结合,从时空两方面分析了白洋淀湿地水文连通性的变化,总结出水文连通性变化的空间形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990—2015年间,白洋淀湿地整体连通性较差,以2005年为节点呈现先降低后逐步恢复的趋势;根据MSPA功能类型的变化,将白洋淀湿地空间形态演变分为消退期与恢复期两个阶段。消退期主要表现为核心斑块逐步分裂为分支、环岛、桥接、孤岛等细碎斑块,然后逐渐消退的过程;恢复期各类型主要表现为核心湿地面积逐渐增加,分支向桥接转变的过程。其中核心湿地的面积由1990年的8974.90 hm2,最低下降到2005年2092.97 hm2,到2015年又恢复到4122.14 hm2。整体而言,核心湿地的变化对白洋淀湿地水文连通性变化起主导作用。白洋淀湿地水文连通性降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上游补给水量的多少,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研究将MSPA模型与连通性指数相结合的方法,能较好揭示湿地水文连通性变化过程中水文形态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可为其他地区湿地相关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