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29014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茯苓的生长习性与栽培
作者
严永杰
作者单位
潜山县
母体文献
安徽林业
年卷期
2005年04期
年份
2005
分类号
S567.32
关键词
生长习性
栽培方法
茯苓菌
段木
苓场
茯苓聚糖
木心
背形
水分
药用真菌
文摘内容
茯苓,别名松茯苓、不死面等。为一种药用真菌,以其大型菌核入药,有利尿、健脾、安神等作用,茯苓由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三部分组成。菌核是茯苓的贮藏器官和休眠器官,个体大小不等,小的0.5公斤左右,大的数公斤至数十公斤,偶有近50公斤者。茯苓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断面致密细腻,呈粉质颗粒状,干后变硬,可切成茯苓片。一、生长习性野生茯苓生长于排水良好、疏松通气、土层30~90厘米、弱酸性反应的土壤内,或干燥向阳的松木根上。孢子在PD 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22~28℃下即可萌发,菌丝在25~30℃时生长较快。菌核的形成要求昼夜温差大的变温条件,有利于松木的分解和茯苓聚糖的积累。在适宜温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