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兰陵溪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功能研究



编号 zgly000062591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兰陵溪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功能研究

学科分类 220.45;经济林学

作者 肖运来  王斐  史玉虎  潘磊  黄志霖  王鹏程 

作者单位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母体文献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 2009(4)

页码 476-482

年份 2009 

分类号 S718.557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兰陵溪小流域  植被恢复  生态功能 

文摘内容 以农耕地为对照,对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7种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土壤种子库主要为草本植物种子。农耕地、柑橘林地种子库密度较高,分别达到12043粒/m^2和i0160粒/m^2;针阔混交林、板栗林、栎林、马尾松林地土壤出现灌木和乔木种子,导致其种子库物种丰富度较高。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为针阔混交林,达到3.19。各模式间种子库组成成分相似性变化范围为37.50-86.67,无较大的异质性,农耕地与其他模式的相似性最小。各植被恢复模式均可提高林冠层对降水的截持作用。单场降雨量为3.12-43.80mm时,各模式平均林冠截留率为18.04%~24.36%,马尾松林、栎林和针阔混交林等3种模式的林地枯落物吸持水量为1.97~4.55mm。各模式林地土壤最大蓄水量大小依次为竹林(402.29mm)〉茶园(349.34mm)〉农耕地(330.55mm)〉柑橘林(272.65mm)〉针阔混交林(242.93mm)〉栎林(201.20mm)〉板栗林(175.08mm)〉马尾松林(144.97mm)。坡耕地经植被恢复后,地表径流量和径流系数平均分别减少82.04%和83.72%。土壤侵蚀模数减小1608.87~1876.66t/(km^2·a)。各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质量均高于农耕地,土壤质量指数分别为板栗林(0.5629)〉马尾松林(0.5121)〉柑橘林(0.4921)〉栎林(O.4485)〉针阔混交林(0.2587)〉茶园(-0.4535)〉竹林(-0.6385),均高于农耕地土壤质量指数(-0.6649)。各植被恢复模式的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值均高于农耕地,其中针阔混交林为生态公益林恢复的最优模式,板栗林为经济林建设的最优模式。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