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56539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不同类型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与趋势预测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7年01期
年份 2017
分类号 P901
关键词 景观格局 驱动力 潮间带湿地 Markov预测 黄河三角洲
文摘内容 以1979—2013年7期卫星遥感影像(Landsat TM)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通过建立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湿地数据库,探讨不同类型湿地的景观格局以及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并基于Markov模型对未来20年三角洲潮间带不同类型湿地的景观格局进行了趋势预测。结果表明,三角洲的潮间带湿地面积在1979—2013年间整体呈先降低后增加变化。其中,1979—2010年的湿地面积持续减少,由1050.28 km2减少为575.39 km2,减少率为45.22%;2010—2013年的湿地面积略有增加,由575.39 km2增加为596.17 km2,增长率为0.36%。1979—2013年,潮间带主要湿地景观类型随距海远近均呈明显带状分布,但芦苇湿地面积呈明显降低趋势(减少273.53 km2,减少率为79.68%),盐田养殖池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长12.04km2,增长率为1584.21%),而光滩、碱蓬湿地、碱蓬-柽柳湿地和柽柳-芦苇湿地等其它类型湿地面积整体均呈波动减少趋势。未来20年,潮间带湿地面积整体将呈降低趋势,其值将由2010年的575.39 km2减少为2030年的546.98 km2,减少率为6.60%。芦苇湿地面积将继续减少(减少30.16 km2,减少率为24.12%),盐田养殖池面积将持续增长(增加3.71 km2,增长率为38.61%),而光滩、碱蓬湿地、碱蓬-柽柳湿地和柽柳-芦苇湿地等其它类型湿地面积均将呈小幅波动变化。研究发现,尽管自然与人为驱动力的双重作用决定了1979—2013年间潮间带的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但黄河年输沙量(x1)、区域GDP(x2)和水产品产量(x3)对潮间带湿地面积变化(y)的影响更为重要(y=733.192+35.317 x1-0.005 x2-4.085 x3,P=0.0001<0.05),其对过去30多年间潮间带湿地面积变化的解释贡献高达76.7%。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实现潮间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潮间带湿地的保护与生态保育应给予特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