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57930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基于30个形态性状的中国杏属(Armeniaca Scop.)植物分类学研究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重庆市云阳县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重庆市云阳县果品产业发展局
母体文献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年卷期
2016年03期
年份
2016
分类号
S662.2
关键词
杏属
形态性状
UPGMA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OTU散点图
分类学修订
文摘内容
基于与叶和果实相关的30个形态性状(包括20个定性性状和10个定量性状)对中国杏属(Armeniaca Scop.)11种3变种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中国杏属植物的OTU散点图;并且,结合降水量分布图绘制了中国杏属植物分布图。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杏属植物被分成2支。若包含毛叶梅(A.mume var.goethartiana Koehne),则毛叶梅、梅(A.mume Sieb.)、洪平杏(A.hongpingensis C.L.Li)以及政和杏(A.zhengheensis J.Y.Zhang et M.N.Lu)聚为一支,其余8种2变种聚为另一支;若不包含毛叶梅,梅则被划分在后一个分支中。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仅60.318 0%,说明中国杏属植物的形态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在前3个主成分中,树高、叶片下表面被毛情况、叶长/叶柄长比值、叶长/叶宽比值、果核形状、叶宽、果核宽、叶柄长、果柄长和叶缘锯齿形状的绝对权重值均在0.7以上,表明这10个性状在中国杏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OTU散点图显示:中国杏属植物在二维散点图上的分类结果与其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其聚类结果中的各分支在三维散点图上也能够明显区分,说明可以采用前3个主成分中绝对权重值较高的性状对中国杏属植物进行分类。分布图显示:杏属植物遍布中国各省(区),且主要集中分布在400和800 mm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区域。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及他人的研究成果,支持将藏杏〔A.holosericea(Batal.)Kost.〕作为杏(A.vulgaris Lam.)的1个变种以及将政和杏作为梅的1个变种的分类处理,并支持将洪平杏作为独立种的分类处理。此外,建议将仙居杏(A.xianjuxing J.Y.Zhang et X.Z.Wu)和华仁杏(A.cathayana D.L.Fu et al)作为杏属的栽培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