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60844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岷江干旱河谷5种乡土植物的出苗、存活和生长
学科分类
220.1060;森林生态学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9,29(5)
页码
2219-2230
年份
2009
分类号
Q143
Q948
关键词
干旱河谷
乡土物种
微生境
幼苗定居
植被恢复
文摘内容
为了阐明干旱河谷自然条件下乡土植物种子出苗与幼苗定居能力的空间差异性,选择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植被恢复物种,试验选择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水热条件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试验地点:四川省茂县撮箕山(南坡)和两河口(北坡),采用4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大量的野外播种对比试验,研究了微生境类型改变及不同播种处理方式对白刺花(Sophora davidi(Franch.)Skeels.)、小马鞍羊蹄甲(Bauhinia faberivar.microphylla)、岷谷木蓝(Indigofera lenticallataCraib)、落芒草(OryzopsismunroiStapf)和川芒(Miscamthus szechuanesisKeng)5种干旱河谷乡土植物种子出苗、幼苗存活及生长的影响。发现:(1)在干旱河谷自然气候条件下,播种后1个月是所有受试植物出苗的高峰期,但是种子出苗率都很低,达不到30%;幼苗存活能力也极低,在播种1个月后所有幼苗死亡数量增加而保存数明显下降;在播种2个后幼苗存活数均为0。相同条件下小马鞍羊蹄甲、岷谷木蓝与落芒草的出苗数量明显高于白刺花和川芒。这说明干旱河谷地区种子出苗与幼苗存活的限制是自然植被更新能力弱,并且恢复困难的主要原因。(2)种子出苗及幼苗存活能力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湿润地段种子出苗数量与幼苗保存数量都较大。但是,种子出苗及幼苗存活能力在同一地段灌丛、半灌丛与裸地等不同类型的微生境之间无明显变化。(3)小容器播种能够有效地增加种子出苗率与短期幼苗存活,但是未能提高幼苗最终的存活能力及生长速率;采用保水剂与腐殖质土壤改良措施对种子出苗数与幼苗保存数没有明显影响,因而这些措施不能解除干旱河谷地区极端环境胁迫对幼苗定居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