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不同人工造林树种及其配置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分析



编号 zgly000156732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不同人工造林树种及其配置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分析

作者 杨亚辉  吕渡  张晓萍  木热提江·阿不拉  赵文慧  蔺鹏飞  于艺鹏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研究 

年卷期 2017年06期

年份 2017 

分类号 S714.2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人工造林  造林方式  林下草被  土壤理化性质 

文摘内容 人工造林是黄土高原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不同树种及其配置方式下地表植被的生长、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影响着生态水文功能的强弱。以长武王东沟流域8种造林树种和不同配置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进行造林地及林下地表植被调查,分层采样测定0—40cm土层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分析不同人工造林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并初步分析了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方式小区内林下草本层虽然覆盖度区别很大,但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0—20cm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异性小于20—40cm土层。不同人工造林方式间土壤容重差异显著,且对20—40cm层土壤的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显著性影响。不同造林方式下草本层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与林下土壤毛管孔隙度相关性显著。草本层丰富度、多样性与0—20cm表层土壤的保水作用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相比较而言,0—40cm土壤剖面上,草地和侧柏刺槐混交林地下的土壤孔隙度和有机质等理化性质,以及相关的蓄水性和入渗性等生态水文功能要好于其他造林林种。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