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69630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土壤对铅的吸附及其与有机质、pH和温度的关系
学科分类
220.1040;森林土壤学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士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土壤学报
年卷期
2010(2)
页码
246-252
年份
2010
分类号
S153
关键词
吸附-解吸
热力学参数
铅
长江三角洲
滞后现象
文摘内容
采用批平衡方法实验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4种典型土壤对Pb的吸附、解吸行为及有机质和温度对Pb吸附的影响, 并运用热力学参数K°、ΔG°、ΔH°和ΔS°解释了土壤Pb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 在本实验条件下, Pb在土壤上的吸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 符合Freundlich模型。土壤Pb吸附Kf值大小为: 滩潮土(石质淡色潮湿雏形土)(3 816 dm3 kg-1)〉 乌黄土(底潜铁聚水耕人为土)(1 984 dm3 kg-1)〉 青紫泥(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1 030 dm3 kg-1)〉 黄泥砂土(铁聚潜育水耕人为土)(348 dm3 kg-1)。去除有机质后的土壤对Pb的吸附量降低, 解吸率升高。吸附反应热力学表明, K°和ΔS°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ΔG°随温度升高而降低。ΔG°为负值, 表明Pb吸附反应为自发反应, ΔH°为正值表明土壤Pb吸附为吸热反应。乌黄土、青紫泥和滩潮土对铅吸附的主要作用力为化学键力, 黄泥砂土为范德华力和偶极间力。Pb在土壤上的解吸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pH、碳酸钙含量和平衡浓度越高, 滞后系数越大, 这可能与在高pH和高碳酸钙含量时, Pb与土壤形成难解吸内圈配位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