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04892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蓖麻蚕核多角体病毒的研究及其预防试验
作者 叶育昌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
母体文献 蚕业科学
年卷期 1982年04期
年份 1982
关键词 核多角体病毒 预防试验 致死中浓度 结茧率 病毒粒子 病毒发生基质 中肠上皮细胞 添食 病蚕 胸足
文摘内容 感染核多角体病毒后的蓖麻蚕,逐渐表现发育迟缓,体背及两侧出现很多大小不一的黑点(斑),甚至头壳及胸足都变为棕褐色,食欲减退,静伏少动,时见口吐胃液、拉稀或排念珠状粪等病征,从感病至死亡约需6~9天。病毒多角体一般为三角形,也有四角形或不规则形,其大小约为1.7~2.8微米,经生物测定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1×107个多角体/ml。病毒粒子呈杆状,直径约为60nm,长度约为344nm。取病蚕组织固定,用石蜡包埋切片、染色镜检及电镜观察,可见在脂肪、气管、皮肤、丝腺等组织细胞核内形成大量的多角体。病毒粒子首先侵入中肠上皮细胞,在圆筒细胞核内复制增殖后,再侵入体腔内各种组织,最初在细胞核内出现电子密度高、呈网状构造的病毒发生基质,继而出现零散的病毒粒子,至病毒粒子整齐排列,散开外面包膜,然后埋入多角体蛋白质中,不断成长变为成熟的多角体。对广东现行蓖麻蚕品种进行抗病毒病的测定试验,结果以广四品种抗性较强,其次为高州1号、广花黄、广白黄。根据病毒干扰原理,1~3龄起蚕添食灭活多角体,再以活性病毒多角体感染,结茧率仍有40~60%。各龄起蚕若以10%石灰清液添食,3龄后用活性病毒多角体感染,结茧率仍可达50~73.3%。以上试验证明,均有一定的抗病毒感染作用,可供生产上参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