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云雾山不同恢复方式下草地植物与土壤的化学计量学特征



编号 zgly000156945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云雾山不同恢复方式下草地植物与土壤的化学计量学特征

作者 方瑛  安韶山  马任甜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应用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7年01期

年份 2017 

分类号 Q948.1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植物地上部分  枯落物  根系  土壤 

文摘内容 研究云雾山天然草地、灌草地、禁牧地、撂荒地4种恢复方式下草地各植物组分(植物地上部分、枯落物、根系)与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与植物地上部分和根系的化学计量学特征显著相关,并且植物地上部分与根系之间P的联系比N紧密,土壤与植物地上部分和根系之间N的联系比P紧密,而土壤与枯落物、根系与枯落物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相关性不显著.不同恢复方式间植物地上部分和根系总体的C、N储量无显著差异,P储量差异显著且以撂荒地最大(0.49 g·m-2)禁牧地最小(0.29 g·m-2).禁牧年限对植物和土壤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较小;耕地撂荒恢复12年后土壤C、N(分别为9.98和1.07g·kg-1)仍显著低于天然草地(分别为14.27和1.55 g·kg-1),两者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由撂荒地各植物组分P浓度高引起;由于根系生物量的稀释作用,天然草地根系N、P浓度最低(分别为6.25和0.57 g·kg-1);灌草地地上部分N、P浓度偏低(分别为12.77和0.98g·kg-1},但根系N、P浓度偏高(分别为9.30和0.77 g·kg-1).物种组成是影响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恢复方式间群落相似度高则整体化学计量特征差异小.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