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沿海破坏山体周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酶活性



编号 zgly000076170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沿海破坏山体周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酶活性

学科分类 220.20;森林培育学

作者 张刘东  李传荣  孙明高  杨鹏  刘云  孙玖仕 

作者单位 泰山森林生态站  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 2011,25(5)

页码 112-116

年份 2011 

分类号 S714.3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质量  破坏山体 

文摘内容 土壤酶活性的高低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壤健康程度。研究选取烟台市黄务镇破坏山体周边7种植被恢复模式,测定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目的是探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机制,为合理恢复植被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酶活性表现为0-10cm土层高于10-20cm土层;对土壤酶活性的改善作用为混交林〉纯林〉灌草丛,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中以黑松麻栎混交林最优;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脲酶差异最为显著,与自然恢复的灌草丛相比,0-10cm土层脲酶活性增加44.71%~231.79%,10-20cm土层脲酶活性增加163.00%~959.00%;4种酶的活性均与有机质有密切的关系,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可以增强酶活性;脲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并且三者与微生物含量的相关性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脲酶和多酚氧化酶可以作为破坏山体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破坏山体植被恢复过程中应以营造针阔混交林为主。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