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58565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北宋中期耕地面积及其空间分布格局重建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母体文献
地理学报
年卷期
2011年11期
年份
2011
分类号
P90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耕地空间分布
网格化重建
北宋中期
文摘内容
以北宋暖期为研究时段,依据历史文献中有关田亩与户额的记载资料,通过对赋役、户籍、土地等制度的考证,订正了北宋中期各路耕地面积和府级人口数量;并以地面坡度、海拔高程和人口密度作为影响土地宜垦程度的主导因子,网格化重建了北宋中期境内耕地空间分布格局(60km×60km)。结果表明:(1)北宋中期境内耕地约7.2亿亩,北方占40.1%,南方占59.9%;人口数量为8720万人,北方占38.7%,南方占61.3%;境内土地垦殖率为16.6%,人均耕地面积为8.2亩。(2)垦殖率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平原、两湖平原以及四川盆地等,其垦殖率基本在40%以上;而岭南、西南(除成都平原外)、东南沿海和山陕黄土高原等地区垦殖率较低,其垦殖率大多小于20%。(3)耕地分布在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低海拔(<250m)、中海拔(250~1000m)和高海拔(1000~3500m)地区的耕地分别为4.43、2.15和0.64亿亩,其相应平均垦殖率为27.5%、12.6%和7.2%;而平耕地(≤2°)、缓坡耕地(2°~6°)、坡耕地(6°~15°)和陡坡耕地(>15°)的面积分别为1.16、4.56、1.44和0.02亿亩,其平均垦殖率分别为34.6%、20.7%、8.5%和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