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段砂生槐灌丛生物量分配及碳密度



编号 zgly000156591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段砂生槐灌丛生物量分配及碳密度

作者 崔光帅  张林  沈维  刘新圣  王媛韬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高寒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母体文献 植物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7年01期

年份 2017 

分类号 Q948 

关键词 植物相对生长法  生物量体积  碳密度  冠幅  雅鲁藏布江中游 

文摘内容 灌丛是生态系统碳密度估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面积的增加被认为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生态系统碳汇研究中最不确定的一个因素。该文采用相对生长法和收获法测定了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18个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灌丛样点的群落生物量,并利用实测的各器官全碳含量估算了灌丛碳密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灌木层植株盖度和生物量体积(盖度与高度的乘积)均能较好地预测各器官的生物量,但盖度对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的预测效果优于生物量体积;2)砂生槐灌丛群落平均总生物量为5.71 Mg·hm–2,变化范围2.32–8.96 Mg·hm–2,灌木层是群落总生物量的主体部分,平均为4.08 Mg·hm–2,占群落总生物量的71.45%;就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而言,无论是灌木层还是草本层,分配到根系的生物量更多,平均为地上部分的1.17倍,其在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为2.08和0.86 Mg·hm–2;3)灌丛平均碳密度为2.48 Mg·hm–2,其空间分布表现为雅鲁藏布江中游西部地区较高,东部地区较低。研究结果表明砂生槐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用于吸收水分和养分以及固定、支撑植物体的根系,体现了砂生槐对雅鲁藏布江流域干旱河谷环境的适应。此外,雅鲁藏布江中游东部地区灌丛群落碳密度低于西部,主要与自然环境条件(东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蒸散量较大,进一步加剧干旱)和人类活动干扰有关。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蒸散持续降低将有助于砂生槐灌丛碳密度的增加。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