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5种生态恢复模式的效果比较



编号 zgly000169063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5种生态恢复模式的效果比较

作者 杨满元  杨宁  欧阳美娟  姜琳  刘浩  吴磊  万丽 

作者单位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学院 

母体文献 草地学报 

年卷期 2020年01期

年份 2020 

分类号 S812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土壤性质  生态恢复模式  紫色土 

文摘内容 为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适宜的生态恢复模式,本试验对比分析了衡阳紫色土地区草地(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猪屎豆(Crotalaria pallid))、灌草(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白花草木樨)、灌丛(沙地柏(Sabina vulgaris)—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乔灌(枫香(Liquidamdar formosana)+紫穗槐)与自然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和植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恢复20年后,自然恢复、草地、灌草、灌丛与乔灌模式下出现的植物种类分别为8,17,16,20,13种,自然恢复模式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草地、灌草、灌丛与乔灌模式则以人工种植的植物为主,各恢复模式主要伴生种为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马兰(Kalimeris indica),鬼针草(Bidens pilosa),狗肝菜(Disliptera chinensis),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以及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等;灌草模式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较高;基于土壤养分、pH值、物种多样性指数共11项指标的4个主成分变量(累计贡献率达90.5%)综合评价得出,灌草模式即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白花草木樨的恢复效果较好,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