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山西亚高山草甸植被生物量的地理空间分布



编号 zgly000164147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山西亚高山草甸植被生物量的地理空间分布

作者 马丽  徐满厚  周华坤  贾燕燕  王孝贤  席文涛 

作者单位 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生态学杂志 

年卷期 2018年08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Q948 

关键词 亚高山草甸  生物量  纬度  经度  海拔 

文摘内容 以山西省境内分布的典型亚高山草甸为对象,采用收获法获取植被生物量数据,结合经度、纬度和海拔3个地理因子,分析总生物量(TB)、地上生物量(AGB)、地下生物量(BGB)及根冠比(R/S)沿不同地理梯度的变化规律,从群落水平上探究山西亚高山草甸植被生物量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TB、AGB、BGB在地域上表现较大变异。AGB变异最大,在32.50~756.00 g·m-2;BGB次之,变化范围为140.50~1586.50 g·m-2;TB波动最小,在248.25~2342.50 g·m-2。(2)TB随海拔升高显著减小(P<0.05),随经度增加缓慢增大(P>0.05),随纬度增加略微减小(P>0.05),在1700~1800 m、113.4°E—113.85°E、35°N—35.5°N处最大(平均为896 g·m-2)。(3)AGB随纬度增加、海拔升高显著减小(P<0.001),随经度增加逐渐增大(P<0.05),在1700~1800 m、112.05°E—112.5°E、35°N—35.5°N处最大(平均为366.06 g·m-2)。(4)BGB随纬度增加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整体略有增大(P>0.05),随经度增加也略有增大(P>0.05),而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大(P<0.05),在3000~3100 m、113.4°E—113.85°E、35°N—35.5°N处最大(平均为745.63 g·m-2)。(5)R/S随纬度增加、海拔升高显著增大(P<0.05),随经度增加略有增大(P>0.05);与纬度、海拔呈显著的幂指数函数关系(P<0.05),且表现为等速增长(幂指数平均为1.025)。RDA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对亚高山草甸植被不同生物量特征影响较大的为纬度和海拔因子,最小影响因子是经度,地上生物量与经纬度和海拔均呈显著的负相关,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地下部分。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