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36911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成因的粒度分析和热发光测年新证据
作者单位 德国柏林Freie大学//中亚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心//德国柏林Malteserstr.74-100.
母体文献 古地理学报
年卷期 2005,7(1)
页码 79-97
年份 2005
分类号 P941.73 P737
关键词 测年 沙丘 热发光 巴丹吉林沙漠 风成砂 台地 沙源 覆盖 北部 农业用水量
文摘内容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 是中国第三大沙漠。过去通常认为该沙漠中沙丘的可能沙源来自附近的各种沉积物和岩石, 包括弱水河扇的沉积物, 弱围结的二叠纪页岩、白垩纪砂岩和砾岩以及戈壁阿尔泰的古老岩石。根据对风成砂的粒度观测, 有证据表明在沙漠内部的风成砂沉积朝东南方向具有较弱的但又确实的变细趋势。这与沙丘横脊线的SW-NE向排列以及坡面的南东指向是一致的。因此, 可以认为西北部的弱水河冲积扇是巴丹吉林沙漠风成砂的最可能的沙源。在西北部风成床沙覆盖了较老弱水河扇起源的冲积物。这种沉积物的热发光测年范围在190~100kaBP之间。由于测量中对沉积物漂白可能不完全以及对其中平均古水含量估算均存在不确定性, 同时由于对沙漠该地区风成作用开始之前堆积的沉积物进行了测年, 这一数据范围代表了最大的年龄。另外三个风成砂测年结果分别接近133.66和22ka, 代表有关巴丹吉林沙漠西北部风成作用开始的最小年龄。沙漠的沙丘高度平均为200~300m, 但在东南部偶尔可达450m。一些学者曾提出风成床沙覆盖了一个陡峭岛山突起的假说, 来解释这些异常的空间。本次研究发现, 在研究区之下是一个产状水平的白垩纪扇砾岩和砂岩的台地, 可以断定在沙漠东南部呈现台地地貌, 但进一步向北该台地明显延伸到这些沙丘之下。因此现在可以认为巴丹吉林沙漠中高的沙丘是不同区域气候和地貌因素相互佳用的结果, 而不是覆盖一个陡峭的岛山突起。对弱水河冲积扇作为巴丹吉林沙漠的主要源区的证实强调区域环境的重要性。在全新世, 沿河流的绿洲植被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冲积扇提供沙源。现在, 河西走廊的农业用水量极大地危及沿河森林, 因此沿着作为天然拦沙阱的弱水河, 维持足够的河水流量来保护区域性密集的沙丘植被, 一定会避免具有重大威胁的沙的活动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