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基于IBIS模型的1960—200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格局研究



编号 zgly000153251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基于IBIS模型的1960—200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格局研究

作者 杨延征  马元丹  江洪  朱求安  刘金勋  彭长辉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陆地观测数据中心  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环境科学研究所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6年13期

年份 2016 

分类号 Q14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收支  NPP  NEP  IBIS模型  中国 

文摘内容 定量评估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利用集成生物圈模型(IBIS)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历史时期(1960—2006年)气候及CO2浓度变化条件下碳收支时空变异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960—2006年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总量水平约为2.46 Gt C/a,总体呈上升趋势,在东南及西南地区最高,其次是长白山及大小兴安岭地区,西北内陆地区的净初级生产力水平最低;1960—2006年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总量水平约为0.11 Gt C/a,总体呈上升趋势,绝大部分区域表现为碳汇效应,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南地区及西南部分地区碳汇效应较强,西北内陆区表现出弱碳源效应,温带湿润区、高原温带区和高原寒带区碳汇效应呈显著上升趋势;中国11个气候区,NPP与降水均为正相关,除了中温带湿润区、寒温带湿润区、高原温带和高原寒带外,降水是限制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除了高原寒带外,NEP同样表现出与降水的更强相关性,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弱。经验证,IBIS模型对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模拟结果合理,可以为科学预测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和制定区域碳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