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



编号 zgly000158499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

作者 席建超  王新歌  孔钦钦  张楠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母体文献 地理学报 

年卷期 2014年04期

年份 2014 

分类号 F592.7  F301.2 

关键词 乡村聚落  土地利用  空间演变  野三坡旅游区 

文摘内容 旅游村落在旅游地系统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逐步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重要的乡村发展类型。研究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和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野三坡旅游区3个旅游乡村聚落为例,从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变迁两个维度,分析了旅游业诱导下旅游地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因区位条件的差异,乡村聚落土地利用模式演变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差异,距离核心景区越近的村落,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旅游功能愈加完善,村落风貌格局变化愈大。其中,苟各庄村用地容积率由0.17提高到0.44,但村落原真性破坏最严重,原真性指数为仅为0.048,是3个村子最低的,其旅游功能也最完善;刘家河村落土地扩张规模最大,建设用地由173564 m2扩展到341128 m2,增幅达到96.54%,村落的原真性相对保持稳定,为0.566,旅游功能相对完整;上庄村是原真性保持最好的村落,原真性指数则高达0.942,但是其建设用地规模和用地强度则最低,但其旅游功能也最单一。显然,在具体空间形态上,3个村落也表现为现代城镇—半城镇化—传统村落的过渡特征,并对应形成就地重建型、飞地开发型、原地利用型3种空间重构模式。乡村聚落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基本空间单元,这3个乡村聚落发展模式隐含着旅游地传统乡村聚落旅游化空间演变的阶段形态,这种空间模式在国内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