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复合模式细根和草根分布与生长特征



编号 zgly000162624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复合模式细根和草根分布与生长特征

作者 李贤伟  张健  陈文德  范冰  董慧霞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生态林业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  四川农业大学生态林业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四川雅安625014  四川雅安625014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四川成都610059 

母体文献 草业学报 

年卷期 2005年06期

年份 2005 

分类号 S543.6  S792.117 

关键词 三倍体毛白杨  黑麦草  细根  草根  生物量  退耕还林 

文摘内容 对退耕还林地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复合模式细根和草根分布与生长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倍体毛白杨直径0~1和1~2 mm细根生物量在垂直分布上存在差异。直径0~1 mm细根在上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下层(40 cm以下)生物量分别为0.240 6,0.325 0和0.241 0 t/hm2;而直径1~2 mm细根在整个年生长过程中,其上、中和下层生物量分别为0.150 0,0.125 0和0.027 0 t/hm2,说明直径0~1 mm细根对根系生物量积累的贡献高于1~2 mm。黑麦草草根生物量在垂直方向上,0~20 cm层生物量高达0.986 0 t/hm2,20 cm以下层生物量仅有0.117 0 t/hm2,呈现典型的“T”型分布规律。三倍体毛白杨直径0~1和1~2 mm细根、细根总生物量和黑麦草草根在一个年生长周期均呈单峰型特征。树根和草根0~20 cm层生长在时间动态规律上同步增大或同步减小,但0~20 cm层草根生物量占上层总生物量的68.68%,高于细根生物量;20 cm以下层则细根生物量占下层总生物量的87.68%,高于草根生物量。因此,三倍体毛白杨幼林与黑麦草复合生态系统地下部分空间生物量积累的种间利用关系表现互利优势,适宜性强,在四川盆地西缘退耕还林工程中是较为适宜的推广模式。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