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52781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森林空间结构对松赤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作者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烟台市昆嵛山林场
母体文献
林业科学
年卷期
2016年08期
年份
2016
分类号
S763
关键词
松赤枯病
空间结构
角尺度
大小比数
混交度
发生程度
文摘内容
【目的】明确天然赤松次生林空间结构对松赤枯病害发生程度的影响,探索以调控空间结构指标为手段的松赤枯病生态控制技术,为营林实践提供指导。【方法】在昆嵛山天然赤松次生林中设立6 hm2样地,测定松赤枯病寄主树种赤松、黑松和多脂松的空间结构指标——树种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发病率,分析各空间结构指标与发病程度之间的关联性。以发病率作为松赤枯病的病害发生程度,对每个样株分上、中、下层,从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随机剪取1个枝条检查病斑,病害发病率直接采用病斑长度比值来计算。【结果】1)赤松的所有空间结构指标都与松赤枯病发生程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其中胸径大小比数(R2=0.962,P=0.003)和树高大小比数(R2=0.794,P=0.043)与松赤枯病发生程度相关性显著,而角尺度和混交度与其无显著相关性。2)黑松胸径大小比数和混交度与松赤枯病发生程度之间呈负相关性,树高大小比数和角尺度与其呈正相关性,但所有相关性均不显著。3)多脂松所有空间结构指标都与松赤枯病发生程度之间呈负相关性,其中只有混交度与其相关性显著(R2=0.810,P=0.037)。4)3个树种中赤松和多脂松赤枯病发生程度与空间结构的相关性强于黑松;不同空间结构指标相比较,混交度和大小比数与赤枯病的相关性强于角尺度。【结论】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对昆嵛山松赤枯病的生态调控功效明显优于角尺度。森林经营实践中可通过尽量增大寄主松属树种大小比数和增加寄主松属树种的混交度,以达到控制松赤枯病的目的;而角尺度不宜作为调控指标。同时,针对3个树种对赤枯病的抗病差异性,对病害疫区进行林分改造时多选择种植黑松,控制多脂松的比例,以增强生态系统对赤枯病的抵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