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47951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引水和疏浚工程支配下杭州西湖浮游动物的群落变化
学科分类 220.1060;森林生态学
作者单位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杭州西湖水域管理处 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6,26(10)
页码 3508-3515
年份 2006
分类号 Q143 Q178
关键词 西湖 引水 疏浚 浮游动物组成 丰度和生物量变化
文摘内容 研究了引水和疏浚工程支配下浅水、富营养化杭州西湖浮游动物群落的长期变化,包括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组成、密度及生物量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疏浚后的2003年调查中,西湖3个采样站的定量样品中共发现69种浮游动物,其中原生动物26种,轮虫27种,枝角类和桡足类各8种。Ⅰ站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从1990年的0.186mg/L上升到2003年的0.705mg/L,Ⅱ站和Ⅲ站分别从0.665mg/L和0.740mg/L上升到1.399mg/L和1.195mg/L.浮游动物数量组成中原生动物和轮虫平均占99%,并占78%的生物量。在1980~2003年期间,一些优势种类如砂壳纤毛虫(Tintinnoine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和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等显著增加了它们的丰度和优势度;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的优势度在引水后的1990~1995年增加了,但在疏浚后的2003年下降了;而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优势种如毛板壳虫(Coleps hirt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elearis)和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等在3个采样站中失去优势种地位或消失。原生动物和轮虫生物量在营养水平较高的Ⅱ~Ⅲ站明显高于营养水平较低的Ⅰ站;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长额象鼻溞、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在营养水平较低的Ⅰ站具有较大的密度和生物量,而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和粗壮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dybowskii)则在营养水平较高的Ⅱ~Ⅲ站具有较大的密度和生物量。西湖各类浮游动物在不同湖区形成不同的分布格局主要由引水水流和水体营养状态差异造成。1990~2003年期间,在采样站变异下,浮游动物中轮虫年平均生物量与水体年平均pH值和叶绿素a含量之间分别有极显著和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水体透明度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引水后的1995年,与轮虫生物量最密切的生态因子是叶绿素a含量,而疏浚后水体碱性环境是影响轮虫生物量最密切的生态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