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土壤中有机矿质胶体融和的研究Ⅰ.土肥相融实质的探讨



编号 zgly000101404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土壤中有机矿质胶体融和的研究Ⅰ.土肥相融实质的探讨

作者 武玫玲  马毅杰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 

母体文献 土壤学报 

年卷期 1961年Z1期

年份 1961 

关键词 微团聚体  胡敏酸  合量  壤质  胶结作用  水热条件  土壤矿物  草甸土  单粒  草甸褐土 

文摘内容 1.通过微团聚体分析和微团聚体的显微镜形态观察表明,微团聚体主要分布在0.01毫米以下部分,呈疏松多孔绵絮状态,肥土比瘦土的数量多,且细小孔隙多,颜色也较深暗。0.25—0.01毫米部分,肥土比瘦土的数量少,基本上都呈单粒状态存在,多半是细分散的石英、长石等,颜色较浅,仅含有少量的微团聚体。1—0.25毫米部分,肥土比瘦土的数量多,一部分是团块,一部分是粗砂,肥土的团块边缘呈波浪状,瘦土则较平滑。2.土壤越肥,腐殖质合量越多,腐殖质渗透到土壤细小部分中的也更多,因而形成的微团聚体品质较好。过氧化氢和水对<5微米微团聚体的破坏情况亦证实了肥土微团聚体的稳固程度比瘦土高。3.土壤及<5微米微团聚体分析结果都反映出:土壤肥瘦不同,结合的腐殖质的形态也不同。土壤越肥,紧结态腐殖质合量越高,而游离松结态胡敏酸含量越低。肥瘦间这种差异在微团聚体中表现更为显著,特别是紧结态腐鱼质尤为明显。肥土微团聚体中占总量的72.76%,而瘦土仅为63.33%(土壤肥瘦间分别为58.27%和54.64%)。然而吸着联结态胡敏酸却有相反的趋势,即在土壤中,肥土含量比瘦土高;而在<5微米微团聚休中则反之。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土壤中存在着部分胡敏酸与游离二三氧化物相作用,形成有机矿质化合物所致。不论土壤或微团聚休中腐殖质的结合形态都说明了,土壤越肥,有机矿质胶体的融和越为彻底,从而也证明了土肥相融的实质——土壤中有机矿质胶体的融和。 4.中壤质浅色草甸土中,两种粒径团聚体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分析结果表明,不论土壤肥瘦,紧结态腐殖质在两种大小团聚体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占团聚体腐殖质总量的81—90%左右,游离松结态及吸着联结态胡敏酸二者合计仅占19—10%。土壤越肥,紧结态腐殖质的合量更显增高;而游离松结态和吸着联结态胡敏酸合量则越低。不论肥土或瘦土,紧结态腐殖质在3—1毫米团聚体中合量都大于1—0.5毫米,而其他二种形态胡敏酸则有相反趋势。同时,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也以3—1毫米为大。因此,这些结果都从不同角度表征着与粘粒紧密结合的腐殖质在创造土壤良好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值得注意的是游离松结态胡敏酸含量,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差别较为显著,不论肥土或瘦土,1—0.5毫米的含量几为3—1毫米的三倍。我们认为这显示出:新生的活性较大的腐殖质,大部分先与土壤细小颗粒作用,然后随着时间的加长和水热条件的变化,腐殖质和粘粒结合越来越紧,胶膜亦愈增厚,加之植物根系的挤压等生物因素,以及土壤中不断形成的新鲜腐殖质的胶结作用,使小团聚体进一步彼此团聚为大结构体,从而使土壤结构性更加良好。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