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动物群的演替与生物年代



编号 zgly000044783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动物群的演替与生物年代

作者 邱铸鼎  王晓鸣  李强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 

母体文献 古脊椎动物学报 

年卷期 2006,44(2)

页码 164-181

年份 2006 

分类号 Q915.873 

关键词 内蒙古  新近纪  哺乳动物  动物群演替  生物年代 

文摘内容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 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d de 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然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分别对二登图、高特格和通古尔的考察与化石采集。他们的开拓性工作使这些地方成为中国十分重要的新近纪经典地点。特别是通古尔, 由于其产出的化石丰富、具有中中新世动物群的特征, 已引人中国地质年表, 作为新生代中一个“阶”的名称。最近20多年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新发现了数个不同时代的化石地点和层位, 同时采集到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标本。
内蒙古中部各地点化石层的厚度一般不大, 但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多、材料丰富。由于具有这一特点, 使其化石组合能比较接近地反映短期内动物群体的结构面貌, 较客观地指示沉积时期的生态环境。利用这些组合进行动物群相对时代的确定, 以及对其生态环境的恢复无疑都会很有意义。但是, 这里的地层缺乏测试绝对年龄的材料, 化石组合间少见有直接的叠置关系, 使得在这一地区建立独立的动物群时间顺序, 确定动物群的演替序列和生物年代只能更多地依赖于对动物系统发育和动物群体变化的研究。
本文对这一地区各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进行了审定, 提供了最新的动物群名单; 根据默尔根地点上部层位产出的化石组合特征, 提议把该组合命名为铁木钦动物群; 通过对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 将动物群进行先后排序, 并阐述了这些动物群在各生物年代的演替特征; 同时展示了各动物群与有关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的关系。文中进一步认定了苏尼特左旗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现知新近纪动物群中的最早代表, 其后依次为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二登图动物群、哈尔鄂博动物群、比例克动物群、高特格动物群。内蒙古中部被认为是新近纪生物年代学研究的重要地点, 在地质时代上这一哺乳动物群系列跨越了新近纪中新世至上新世的大部分时段。其中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具有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山旺期的典型特征; 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构成的广义通古尔动物群, 正是定义东亚中中新世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依据; 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和二登图动物群符合保德期动物群的含义; 比例克动物群和高特格动物群具有榆社期动物群的件质一虽然目前还无法根据玟些动物群对我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时限进行精确界定, 但依某些动物阶元(主要为科和属一级)的最早迁入或在该区的最早出现, 以及在该区地层中的最后出席, 概述了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动物群所指示的哺乳动物年代特征, 并分别把通古尔期和保德期细分为3个和4个非正规亚期。
深入的研究, 包括在这一地区发现新的化石层位和材料, 不仅会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生物年代的厘定提供更多的资料, 而且有助于完善中国新近纪地质年代的内涵。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